当代唐⼈艺术中⼼荣幸宣布,⽇本当代艺术家冈崎龙之祐(Ryunosuke Okazaki)的个展“神谕”将于2025年1⽉11⽇在⾹港黄⽵坑空间启幕,展出艺术家的29件新作。
冈崎龙之祐的作品不仅仅是对传统⽂化的再次编码,更是过去与现在、⽂化记忆与材料创新之间的对话。他实践的表层肌理是绳⽂陶瓷复杂、螺旋式的纹理图案,肌理之下,是印刻于所有⾝处东亚社会与⽂明影响下的⼈类⼼中共同的⽂化基因。
本次展览主题“神谕”,源⾃古代宗教和神话中,神灵通过某种形式向⼈类传达的启示。在⽇本⽂化中,神谕有着深厚的根基。《古事记》和《⽇本书纪》记录了众多神祇向⼈类发布神谕的故事,这些神谕不仅揭示了神意,还直接影响了政治、社会及⽂化的发展。例如,天照⼤神将天岩户开启的神话,便象征着光明与启示的复苏。
⽽在冈崎龙之佑的艺术理念中,这些神谕并⾮单纯的历史符号,⽽是活⽣⽣的、具有当代精神内涵的存在。存在主义者如海德格尔和萨特认为,⼈类的存在是⼀种无常的、无意义的过程,但通过个⼈的选择与⾏动,可以创造出意义。“神谕”在冈崎的作品中不再是绝对真理的象征,⽽是⼀个待解的谜题,⼀个充满张⼒的可能性,他通过艺术语⾔反思神谕背后的哲学命题,探讨⼈类如何在现代世界中理解和回应这些启⽰。
有神之谕,就必定有⼈类作为“神的⼦⺠”的回应。“祈祷”,就是⼈类回应神谕的另⼀种宗教形式,在艺术家的作品中,“祈祷”是绳⽂的祈祷、禅的祈祷,更是对⾃⼰故乡广岛的和平祈祷,⼀种存在的哲学与⽣命的召唤。东⽅的神学、哲学让不同的种族、肤⾊和姓⽒的⼈在临界时刻达成⼀种共识,同时,冈崎试图通过错综复杂的纹理反映⼈类创造与⾃然世界之间的深刻联系,表明我们对时间、技术和⽂化的理解可以是流动的。铃⽊⼤拙在《禅与⽇本⽂化》中指出,禅的祈祷在于通过静观消解⾃我中⼼,达成与宇宙⽣命的和谐。禅的“无为”体现在冈崎作品的不确定形态与不断变化的物质状态,观者需在⾯对作品时进⼊冥思状态,与“物”共处,感知⽣命的无尽循环。
在广岛的和平祈祷、绳⽂的⾃然崇拜与禅的精神追求中,冈崎龙之祐追溯⼀种超越苦难、回归⽣命本质的哲学与美学。他的作品将历史记忆、⽂化传统与当代哲学中的物质⽣命观融为⼀体,希望观者在物质与精神之间穿⾏,体悟永恒的“⽣命的祈祷”,以及与万物共⽣的深刻联系。
冈崎龙之佑对材料的探索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实验,同时也在向观者传达⼀种对物质世界的感知。冈崎对待材料的态度,以及材料的运⽤⼿段,正如简·贝内特(Jane Bennett)和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等理论家所讨论的那样,“物质性”本⾝被理解为⼀种积极的⼒量,是意义和经验的共同创造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冈崎的创作不仅仅是改变传统纹样的设计,⽽是探索材料本⾝如何介导⼈类体验。他⼿中的材料不是惰性和被动的物体,它们以⼀种去⼈类中⼼的视⾓参与视觉经验的共创。
与简·贝内特异曲同⼯的是,赫尔曼·涂⾦(Herman T. T.)认为技术不仅是⼯具,它在塑造⼈类存在的同时,也塑造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冈崎龙之佑通过材料与技术的相互作⽤,并⾮简单地展⽰技术的冰冷,⽽是在寻求⼀种⼈类与技术共⽣的可能性。冈崎通过将传统材料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使得物质的存在既充满历史感,⼜蕴含未来的潜⼒。这种对技术与物质的双重理解,恰好呼应了现代哲学对⼈类与技术关系的深度关注。虽说绳纹陶器纹样的质朴与冈崎充满精确性和科技时尚感的作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但是,冈崎并没有将这些元素视为对⽴的⼒量,⽽是让它们共存,从⽽产⽣⼀种和谐的张⼒。
冈崎对材料的运⽤也与“时间性”的思考密切相关。哲学家贝尔纳·斯图吉(Bernard Stiegler)提出,技术不仅仅是外部⼯具,它已经深深嵌⼊⼈类的⽣存实践和认知过程中,成为了⼈类历史与⽂化的⼀部分。冈崎的创作正是通过对材料的精细探索,将技术与物质性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材料的演变和形式的变化,让作品本⾝成为了⼀个时间的容器,承载着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交织。材料的沈淀、形态的转变,不仅是技术变⾰的具象表现,更是在提醒我们,在技术的推动下,物质和时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
无论是神性的、⼈性的,抑或是物质的、⾮⼈的,最终都在⼀种历时性的多维流动中,⾛向交融、混合。世界上充满了神灵,他们无处不在,甚⾄存在于每⼀⽚树叶、每⼀滴⽔中。艺术成为了⼀种接通神灵世界的媒介,这正如⽇本的神道仪式中,⼈们通过祈祷、舞蹈与祭品来呼唤神灵的存在。正所谓“道可道,⾮常道;名可名,⾮常名”,神谕在这个展览的真正含义,或许在于其无法完全⾔说的部分。
上一篇展览:庞茂琨:古典的标尺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皖ICP备20230164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