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时间:2013年3月9日 下午16:00
展览时间:2013年3月9日—2013年3月31日 (10:00—18:30)
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06北三街,超城空间
邮编:100015
T: +86 10 59789576
E: info@cu-space.com
www.cu-space.com
展览介绍:
去空间化的表达——张立国现代绘画作品系列展
中国改革开放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尽管这一口号的提出早于改革开放,但是这一目标却是中国改革的重要动力。这也说明现代化在改革之前的中国没有完全实现。实际上这一宏大目标的提出之初并不完全包括精神层面的内容。在今天人们看来,这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在人们的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借助全球化从而实现时,人们自然也需要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这些内容自然包括:文化与艺术。文化艺术的现代化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里扮演了思想启蒙的角色。在后现代和全球化崛起的时代,一个迟到的现代性,注定其发展面临诸多的问题。坚持自主性,尊重日常生活并倡导新美学的现代主义绘画艺术,既面临固有旧体制,旧思想的抵制,也不为舶来的后现代主义所接纳。中国的现代主义艺术既难以获得外部新市场的支持,也无法获得旧内部体制的保护。启蒙,自由,文艺复兴,浪漫派和种种西方现代派在1980年代的某个极短暂的时间,被当作快餐消费。以致今天的中国文化艺术出现了明显的断裂和两极分化:坚守旧体制思想的封建主义,和转身舶来的后现代主义。无论是哪一种都丧失了持续建构自身的能力。深挖无法产生批判性的苏联批判现实主义或批量生产没有核心技术的后现代主义消费品,都将使得中国的文化艺术在全球中被边缘化和殖民化。
这个时候,对脆弱甚至显得隐秘的中国现代主义绘画艺术的发展进行全面的梳理与反思就十分重要了。在今天中国文化艺术中呈现出来的断裂和两极分化中,这个脆弱的,时隐时现的中国现代主义绘画艺术将有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张立国先生是中国现代主义绘画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它的重要贡献在于亲身经历了中国绘画艺术从传统水墨,到早期西方化,再到苏式现实主义,阶级斗争主义,85新潮,直至当代的转变,并在这一重大的历史变革中,始终坚持独立的艺术探索与实践,并形成了他自身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绘画艺术。其独特性在于其自身的现代主义之路既拥有对艺术现代性具有普世意义的自主性的始终坚持,又有对其艺术家自身的日常生活价值的肯定,并不断追求与建构新美学。
张立国所开创的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种具有启蒙精神的艺术,对传统艺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将这种改革发展成为一种源于艺术自身需要的本体。中国现代画家中坚持探索和适时求变的大有人在,但是能够跨越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并在坚持艺术自主性的基础之上,而不断探索最终走出一条中国现代主义绘画道路的人,可能只有张立国先生一人。现代主义对艺术自主性的发掘,开创了反叙事的艺术形式,艺术不再是他者的工具。叙事是在特定的时间与特定的地点所发生的事件的再现。艺术想要送这一特定的结构中解放出来,必须对这一结构进行抵抗,或是去除时间化,或是去除空间化。20世纪前期的欧洲现代派绘画主要选择了去时间化的方向。去时间化的努力带来了抽象主义运动。这一运动的后期开始从色彩,视觉形式的关注等转向材料与物质性的关注,并进一步发展出空间的物质性,精神与文化的物质性等。同样起始于20世纪早期的中国绘画艺术的现代化运动,在最早的反叙事探索中,直接借鉴了中国文人画中的非叙事性表达的传统。这里既有传统中国哲学的禅宗思想也有儒家文人的理想范式。所以中国现代主义选择了去空间化的方向来获得一种反叙事的结构。这也与中国人既有的不同于笛卡儿的非线性时空观有关。没有特定文脉关系的抽象空间中,中国艺术家开始尝试让时间通过视觉动态被表达出来。在这个独特的方向上,齐白石首先迈出了第一步,他晚期最著名的作品主题,如虾,小鸡等,多只重复出现在画面的不同位置,即如一群,也好像是一个活物,在画面中不断变换位置,使人感到它们仿佛活在画中。不同于齐白石,张立国的去空间化的努力不是通过视觉动态而是心理动态带表达。这可能与他对道家哲学的偏爱有关。在他著名作品主题影子中,原本空虚和没有色彩的人影成为画面的主角,占据了画面中心的位置。在一个没有标记的非特定空间中,物质性让位于时间性,色彩与材料变得轻快,借助人影,画面获得了空前的时间维度,所有的人影都是具体而特别的,可能是童年的影子,可能是中年的影子,可能是未来的影子,甚至是多重时间维度重叠的影子。影子在去空间化的纯粹维度中,强烈的宣示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凝视这些影子:尽管影子静静的投射在画面上,但观者仿佛坠入画面之中,影子后面的主体在你的四周不断涌现。这个在画中从未出现的主体,在人们的心中创造出无限丰富的时间性表达。张立国的影子主题作品是中国艺术现代化道路上的最重要成果之一,其重要性现在还远未被人认识。
张立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老教授协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39年出生,196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从1979年起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从1960年代起,张立国的绘画作品大量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展览,并多次被选入全国美展。如,1964年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4届全国美展;1979年参加在北海公园展出的北京美协画展;1985年参加在日本宫崎综合博物馆展出的中日友好现代美术展;1986年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当代油画展》;1987年参加上海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油画展》;1990年张立国在北京欧美同学会举办个人画展。自2000年后,张立国常年在欧洲举办个人画展。例如:2002年在德国卡塞尔的施菲尔特皇宫举办张立国个人画展;2004年在德国柏林的鲁道尔夫画廊举办张立国个人画展;2008年在德国魏玛市政厅画廊举办“宁静的力量-张立国画展”。2011年3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具有回顾性的“张立国绘画大展”。此外,作为学者型艺术家的张立国还发表了许多论文,如《抽象,科学,艺术, 文明》,《不可避免的选择》,《世纪末的兴奋》,《科学在我心中也是艺术》等,并著有专著:《绘画色彩观念演变》。
上一篇展览:香格纳画廊(北京)-孙逊驻留项目-《魔术师党与死乌鸦》
下一篇展览:映春·贾涛个人油画展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