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年3月23日(周六)下午15点30分
地点:朵云轩(山东)美术馆(济南市经四路269号东图大厦四层)
主办: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东省古玩商会、《美术大家》杂志
协办:山东省古玩商会
承办:朵云轩(山东)美术馆 《美术大家》杂志
展览前言:
徐世立,号逸石斋主人,中国当代著名山水画家,现任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国家画院张志民工作室山东站主任,《美术大家》杂志主编。
此次展览将是对他创作成果的一次精彩的展示。参展的作品主要是徐世立先生近期创作的《云幽丘壑》系列、《写生》系列的精品佳作。这些作品书写着他胸中的丘壑。作品表现出了宏大气势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正是在这些作品中,他对创造态度的执著和真诚,体现在创作实践中对自己的人品和画品修炼,力争在作品中表现真善美的感情,创造新的图式语言,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他的山水画创作已然形成了自家风貌,将原始艺术的粗犷和稚拙,古典艺术的生动自然,现代艺术的激情张扬揉和在一起,表达了一种更具绘画性的素朴、单纯、森严和厚重。
这次展出的近百幅作品大都是近两年来创作的新作,本次展览得到了美术界、收藏界、企业界朋友的支持和厚爱。
胸中丘壑 造化自然
在我的众多学生中不乏学业突出、修养全面、品格优秀的弟子,徐世立便是其中之一。他是我在国家画院首期的学生,其实很早便与他相识,他为人正直朴实,自幼学习书画,本身对书画就有很好的理解和认识。在国家画院的学习期间,无论是理论大课,还是创作临摹,都是以极为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每次的创作点评,他的作品都是交的最多的之一,他对传统的山水画有着较为系统的揣摩与练习,像沈周的《庐山高》、李唐的《万壑松风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这些巨幅画作,他的临摹都十分见功力。应该说,从他的这些临摹中可以看出,他青少年时代所打下的较为扎实的基本功。他在写生中师法自然,尊重自然的写真态度,表现在他的写生作品中,笔墨明显的渗透着古人的意蕴,但形式和章法却另有新意。他的创作作品,完全是书写他胸中的丘壑,把师古人,师今人,师造化,变成他自由挥洒的一种境界;创造态度的一种执著和真诚。他虽是一位“业余”画家,但他真正全身心地投入绘画,把艺术当作崇高的事业。在艺术实践中他修炼自己的人品和画品,在作品中表现真善美的感情。不论做人还是做画家,不论看人生道路还是艺术事业,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早年,受黑伯龙,陈维信、郭志光、张宝珠等先生的影响,直到后来在国家画院学习期间,他始终认真接受老师的传授,但绘画风格却能另辟蹊径。在他的作品中渗透着前辈大师及导师的精神,并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的面貌,我一直要求他们学我不要似我,这一点,他能够较好的理解。毕业之后,他在追随前人和研究自然之间,勇敢、果断地把研究自然放在第一位。在自然中借以陶冶自己的感情,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调动起人们心理深处潜藏的、沉淀的那些因素产生思想和感情的共鸣。在观念和技法上,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予以突破。他有着良好的书法基础,用书法运笔入画,让笔墨之美和写真的造型,再加上巧妙沉着的色彩处理,塑造出的山水画就获得了坚实的体感和宏大开阔的气势。新看到近两年他创作的近百幅作品,笔墨日臻成熟,风格图式变化丰富,他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如此多的作品问世,深感欣慰。在他的新书出版之际,寥书几笔,以示祝贺!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张志民
自写自话——后记
在知天命之年举办了我的第一个个人画展,第一本个人画集。我的确有些诚惶诚恐。我自幼喜欢书画,对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情有独衷,在经历过生活的磨难和酸甜苦辣之后我从未放弃过。6岁学习书法,小学三年级在一系列的运动中,从漫画入手算是我学习绘画的启蒙吧。进入中学我阴错阳差的在巿体校业余练了两年举重,并获过我这个级别的巿冠军,虽然阴错阳差但我始终没有放下书画。这种体育精神并且为我以后在艺术的道路上提供了坚韧不拔精神力量。十几岁就知道傅抱石钱松岩张立朝金芬黑伯龙陈维信这些老先生,从那时开始就开始临摹名帖古画,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根。从学校到社会,改革开放的浪潮把我推下了海,经济的浪潮再大艺术的光芒象一点盏航灯,始终指引着我沿着艺术的道路前行:从最初的工艺品设计经营,到艺术图书的出版发行,再到后来组建美术学校,艺术象一根不断的线我始终离不开她。说起来我也真的是可怜,半生的忙碌没有赶上好的时候,也没有系统的进入学院深造,没有一张像样的文凭。但我又是幸运的,2009年国家画院张志民老师的工作室成立,我有幸成为他一期学生。
中国国家画院对于学习中国画的学子来说是一个神圣而又向往的殿堂,张大石头无疑是我们心中的一座高山。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汇聚在一起,聆听导师的教诲,张志民导师是艺术大家,在我们这些学生心目中像高山一样伟岸,他却是那样的真诚、朴实和平易近人,白天写生时亲自示范,晚上每个人逐一点评,让我们第一次真正体会导师对中国绘画的见解,他说:我一直想把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山水画中体现出来。现在都在讲回归传统,强调笔墨,有的甚至反对“山水画创作”这个提法,解放后成功的山水画大家,像石鲁,如果没有《转战陕北》可能就没有后来的石鲁;如果没有《红岩》也不能奠定钱松喦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山水画要有一定创造,不能停留在临摹传统和对景写生上。这种大创作在笔墨的驾驭和笔墨的趣味上可能不如一些小品,如果从古人那里东抄一点,西凑一点,山水画就很难发展了。
大自然中的第一堂课,使我们获益匪浅,每个人都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有了明确的主攻方向,无论是国家画院每周的两堂大课还是工作室安排的小范围讲座、观摩,同学们都如饥似渴。杨晓阳院长的第一堂课讲座,深深地吸引和打动着同学们,对于一人一品的艺术主张,作了精彩的论述,他阐述了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美术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求学员重新思考中国美术史的问题,思考中国画问题,并总结了当代社会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一是人文,二是科学,三是创新,而这些正是中国笔墨文化蕴含的理想,它完全体现中国古典哲学的本质。
尔后的每一堂讲座,使我们从各个层面领悟到了中国绘画博大精深和学派纷纭,有时是一头雾水,有时却豁然开朗,不断地打开了我们的思路,又不断地给我们以醒悟,程大利老师的讲座,又一次让我们在坚守传统正本清源的道路上,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上来。
范扬老师重视师古人和师造化,通过临摹和研读古画提高绘画技术,提高艺术品位和审美能力,强调“师造化”的意义在于通过写生是获得创作的最佳途径。
张志民导师独到的艺术见解和他那诙谐、真诚的教学风格,我深深地被打动、被铭记,他教导我们:学习中国画,要有生命体验和创作激情,同时笔墨一定要过关,比如,同样是一根线,有的人画得像是从树上折断的枝子,像拐杖,但有的人画活了,像生长着的枝子,就是画一棵枯树,也有一种生前争夺阳光和空间的感觉,首先把技术掌握好,再提升一个境界,忘掉技术,从有法到无法,很多大师都达到了这种境界,比如黄宾虹、齐白石,从大自然中发现美,美在东西方的大师眼里都是一样的。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张志民导师往往用一些最朴实的语言,把一些非常深刻的道理讲解的那样言简意骇、自然、有趣。他常说我是中国人,吃的是中国饭,我们必须用好筷子。毛笔就是中国画的筷子,一定要熟练掌握它,但不排除我们也会用叉子,不过用叉子和刀子之前先要把筷子用好,有人曾想甩掉毛笔,革毛笔的命,用裱糊的方法画画,但是把中国画的技法笔墨改掉以后,结果弄成线球了,没有中国画的味道。他们用抽象的办法画出来的东西,反而很具象,这等于把中国画的灵魂丢了。张志民导师的这种真诚、直率、富有纯真的讲学形式,使同学们如沐春风,很快从那些大师们、理论家的深邃哲理中梳理出来。我们一直向着导师提出的方法努力,不管是在家里造境,还是通过写生创作,总是想把自然中那种美妙的感觉和画面的视觉效果结合起来,即要有笔墨的审美趣味,还要保持自然中的感觉。国家画院的每一堂课都包涵着一种美学思想,学术纷争,看到了国家画院海纳百川的艺术情怀,让我们在中国画的海洋里航行的更远。
2009年11月,我们按照导师的教学计划,工作室安排全体学员到凤凰岭美术馆进行封闭式训练,临摹历代名画。在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中,山水画由唐代独立成科发展至今,有着丰富的传统技法和系统的绘画理论。山水画的学习通过临摹、写生、创作三个环节来完成学习任务,这三个环节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基本手段,是研究传统山水画造型的规律,千百年来历代画家的成功之路已证明了这一点。在临摹中张志民导师根据每个学员不同的条件进行不同的临摹指导,有的安排精临,有的建议意临,张志民导师主张师古心、入古意、出新境。导师亲临凤凰岭美术馆,面授技艺示范教学。张志民导师提出画中国画,要进入一个境界,什么是境界呢?自然界当中每一个小局部、小土坡、小山岭、一草一木,满眼都是笔墨,要有整体感,整体感增强了,境界就增高了。有很多画,把树木和石头画的很好,但是树、石之间的关系没有画出来,就没有整体感,就没有境界。他打了一个比喻说,画画就像揉面团,要不断地揉,要揉到火候,笔墨才能到位,才有好的味道;要把树石的关系揉到一块,要通过树石这些笔墨符号把大自然结合成一个整体,构成一幅有意义的画面。
2010年4月,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国家画院现定的写生时间,这是学员们期待已久的学习阶段。我们乘车沿着泰山山脉一直向东驶去,然后进入风景秀丽的徂徕山区,学员们面对眼前的景象惊叹起来,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似乎似曾相识,噢,记起来了,在黄公望所描绘的画卷中,在倪云林的作品里,在导师张大石头的笔墨间,眼前的一切,简直就是一幅幅绝妙的山水画,我们被这里的美景陶醉了。在徂徕山的自然景色中,学员们满怀饱满的激情,尽情地投入到忘我的写生中去。
写生,对于山水画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可以培养和锻炼画家对景物的观察力,同时又能使画中的笔墨鲜活生动传神,写生的过程也是唤起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过程,面对大自然,我们仿佛进入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学员们对景移情时的奇思妙想,是卧游山川时的匠心独具,是对自然神韵的传移摹写。10天的徂徕山景物写生,学员们既饱了福眼,又满载而归,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写生作品。
张志民导师带我们走进泰山,走进蒙山,走进徂徕山,在写生中亲身示范,面对大自然导师恪守“感形写神、状物达意”的表现方式。体现了艺术上的充分自由,恰恰是这种自由的创作方式,他一再强调,学我不要像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在精神,作为一种视觉艺术,任何绘画都表现为一定的形态,没有形态,便没有绘画,因此,形态在绘画中的重要地位是无庸置疑的。中国的山水画在形态上包括两大部分:一、图式,二、笔墨。古人又往往将其称之为丘壑与笔墨。一般来说,笔墨写心,丘壑造境,只有二者相得益彰,平衡互补,方为形神兼备的佳构,这便是张志民导师丘壑无言教学思想的精神所在。
在中国国家画院张志民工作室学习即将结束之际,我们被张志民导师的文化艺术素养、人格魅力、博大精深的技艺以及丰富的生活阅历深深地感动。老师的每一堂课都使我们深受教益,每一堂课都充分展现导师倡导的山水精神,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山水画的文化背景(哲学内涵),山水画就是中国的风景画,但又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山水画的产生与发展与中国道家思想有深厚的渊源关系,道家思想追求的是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道家思想追求素朴自然,简淡肃静的艺术精神,所以山水画多以水墨表现为主,以色为辅。张志民导师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及画中所蕴藏的禅意,深刻阐述了这一观点。在学习中走近自然,走近历史,走近前人,用心灵去体验亲近大师,探究画坛上每位大师的精神家园,了解其各自的笔墨程式。
然而,由于传统的中国画走的是一条程式化的道路,其薪火相传,师资授受的创作方式虽然能够使得人们通过借助于对前人经典图式的“传移模写”,少走弯路,较快地步入艺术殿堂,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也不能尽如人意。发扬传统,使之为现代创造服务,而不是固守传统不变。
我创作发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在近2年写生之后。大自然中升华着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每一幅作品都想表现出宏大气势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正是在这些作品中,对创造态度的执著和真诚,体现在创作实践中对自己的人品和画品修炼,力争在作品中表现真善美的感情,创造新的图式语言,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这次收集出版的近百幅作品是大都是近两年来创作的新作,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收藏界、企业界朋友的支持和厚爱。今后我会虔静的创作、勤奋的努力,不倦的求知,疯狂的创作,永不满足的探索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回报那些爱着我的人们。
徐世立
遗貌取神写新意——读徐世立的山水写生
认识徐世立先生纯属偶然,那是两年前的一个下午,我和他相遇在沂南朋友的寓所里,同行的还有张志民工作室的几位画家。和他初次见面的感觉极好,人很实诚,也很豁达,言谈中透出的温良和谦恭很让人感动。我们全然没有初识的感觉,彼此甚是融洽。画画的凑在一起难免要聊些画画的事,我看了他的画,清雅疏朗,静谧中蕴含着内心的自由与奔放。尤其是他的山水写生,更是具有清灵毓秀般的通透。
明代画家董其昌曾说过: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这无非是强调对景写生的重要性,可谓真知灼见。绘事之人皆知,没有规范的程式性语言而直接面对自然创造艺术形象是困难的,但一味地强调笔墨神韵而忽视自然景观的物象,也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当下中国画领域中,提倡笔墨与写生并行,已经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理念,也是西学东渐背景下图式与语言上的新变。
我看徐世立的山水写生,籍以传统图式为根基,借助对景写生手法,书写出属于自己内心对自然景象的感悟。他在观察的过程中,对目之所见进行过滤和筛选,截取其中最具本质和最富有生机的景中之美,将符合自己审美标准的物象搜入笔端。遗貌而取神,突现出对象极富个性化和鲜明生动的艺术特征。写生稿里那些稳健而灵活的笔触,微妙变化的墨色以及错落有致的布局,都体现出生命的律动与时代的审美价值取向。在走笔运墨的过程中营造着自己心中的意象,在强化对象特征的前提下,强调笔墨的独立美感。他的写生,不仅是搜集素材的途径,更是与自然灵物对话的过程。虽然某些写生稿保留着继续深入的余地,但疏朗而不粗疏的清晰格调,仍是耐人寻味。
劝君行遍万里路,搜尽奇峰写新意。我衷心希望世立兄在今后的绘画创作中,凭借面对自然景象所散发的感受,以审美观念去领悟自然,借助那些与自然精神相适应的深切感悟,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舍取,于胸中形成传神达意的意象,并将其转化成具有自己特定面目的山水佳作。
李百军
上一篇展览:艺术北京之北大星光参展作品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